您好,欢迎进入某某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2022-02-01 )

发布时间:2024-04-15 12:30浏览次数:

2022年是推动落实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关键一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聚焦五个新城建设,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市域空间新格局,全力推动城乡建设要快、民生保障要好、城市管理要精和社会治理要稳,助力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奋力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人民城市建设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稳增长”,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更加有力地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立足全国改革发展大局和上海战略定位,加快以项目建设促产业升级、促能级提升、促制度创新,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城乡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功能作用。

一是保持提速势头,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立足抓早、抓好,积极推进重大工程集中开工和预备项目转正,打造工程建设领域“储备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紧密衔接的“上海速度”。坚持改革创新,围绕“地、水、绿、林、房、土”六大资源平衡适配,形成市重大工程资源性指标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做深做实项目储备库和实施库,力争实现重大项目当年储备、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发挥立功竞赛评选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障性住房、生态环境等领域覆盖范围广、科技含量高、服务功能强的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上海光源二期、硬X射线、海底科学观测网、沪苏湖铁路上海段、地铁2号线西延伸、嘉闵线等工程建设进度。全年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73项、预备项目43项,完成投资额2000亿元以上。

二是激发内在活力,促进建筑行业稳定增长。落实建筑业企业在稳增长方面信用加分等激励机制,激活企业发展动力,力争实现全年建筑业产值增长“保10争12”目标。落实工程建设项目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责任分工,推动重大工程和重点产业项目早开工、早竣工。加大企业“引进来”支持力度,搭建发展平台,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引导企业“做强做专”,优化资质管理体系,提升本市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拓展外部建筑市场,助力实现全市建筑业稳定增长。

三是落实发展战略,强化重点区域建设管理。围绕“生态惠民、宜居安居、低碳绿色、智慧治理、韧性城市”五大重点领域,深入推进新城环境品质和新基建专项工作。梳理新城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指导专项规划、建设导则与法定空间规划衔接,加快推进新城绿色低碳试点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重点工作。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进“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和品质提升,加快黄浦江沿岸非核心功能岸线腾让转型,推进贯通空间南拓北延及向腹地延伸;加快苏州河滨水岸线断点辟通、全面贯通,实现沿线小区临河空间的开放共享。推动历史建筑及工业遗存改造利用,开展经典体育赛事、文化展示、艺术博览、品牌节庆等活动,更好发挥城市文化旅游、创新创意、金融服务、总部运营等功能,全力打造“一江一河”成为面向全球的高品质、高颜值、高能级、全天候的绽放地带。

四是助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现代化。实施280公里村路、190座桥梁改建,完成村内严重破损路桥三年整治任务,做细做实长效管护机制。完善乡村建筑师制度,加强乡村工匠培训,推动农房设计建造水平再上新台阶。深化农房建设管理举措,推动农房风貌管控、建设监管、竣工验收等建设管理全过程取得新突破。以美丽、宜居、绿色为目标,试点打造独具上海特色的现代化农房和村庄建设新高地。推进平移项目风貌评估,加强专业指导、促进设计优化,助力形成具有江南水乡特征和超大城市郊区特色的农村新风貌。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与优化郊区空间布局、新城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产业集约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拓展银企合作方式,全年计划签约1万户,确保本轮5万户总目标顺利完成。

(二)聚焦“惠民生”,始终坚持“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更加有力地推动城市高品质居住生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群众实际需求,着力把人民群众需求转化为发展动力,使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有效对接、相得益彰,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打造更加安居宜居的美好家园。

一是加强统筹谋划,推动民心工程建设更上台阶。完善城市更新中心市级平台推进机制,坚持统筹平衡、动态平衡、长期平衡“三平衡”,推动征收、出让、建设“三同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旧区改造,全面完成剩余成片旧区改造约20万平方米、居民1.1万户工作任务,为本市持续30年的旧区改造工作划上圆满句号。充分发挥党建联建平台功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凝聚多方推进合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由“零星散装”向“规模集装”转变,计划全年签约5000台、完工2000台。新启动8个以上城中村改造项目,紧密结合新城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撤制镇改造、乡村振兴等工作,系统打造高水平改造项目。

二是满足社会期盼,加快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紧扣新市民、青年人需求和期盼,坚持优化结构、完善体系,坚持职住平衡、合理布局,坚持建管并举、提升品质,按照“规、建、管、服”一体化要求,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丰富完善综合配套设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构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标准体系,编制完成保障性住房设计标准《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建分册》《保障性租赁住房改建分册》。编制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专项规划,坚持多渠道供给,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17.3万套(间)。其中,加大在新城、产业园区周边、轨道交通沿线、人口导入区域建设供应力度,新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600米范围内新增住房中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比不低于70%。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动与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衔接,健全完善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完善无房租赁提取住房公积金政策,重点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人才租赁住房提取。

三是坚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租购并举,严格按照“三稳”要求,深化房地联动机制,完善住房金融联动,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强预期引导,加大新建住房建设供应力度,支持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加强一、二手住房和商办类房屋的联动监测,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有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建设。落实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坚决防范化解个别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深入推动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着力实现全域信息共享、管理联动、服务同质和政策协同。

四是探索推进机制,统筹开展城市更新工作。编制《城市更新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旧住房更新改造1000万平方米,建立健全旧住房成套改造推进机制,加大不成套职工住宅和小梁薄板房屋更新改造力度,统筹实施老旧小区各类改造项目。探索小规模、渐进式城市更新,按照“三分法”方式推动零星旧改工作,加快制定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探索全要素城市更新,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进行功能完善,提升区域居住品质和发展活力。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严格按规定保护老建筑,推动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的绿色化更新改造和活化利用,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五是办好民生实事,全面持续提升住宅小区品质。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统筹推进住宅小区设施设备改造“硬治理”和物业管理水平“软提升”。继续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完成600个既有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排查整治多层住宅消防安全隐患,启动实施易积水小区防汛隐患整改三年行动计划。完成第一轮市属保障房外墙外保温质量整治维修,同步启动第二轮整治工作。规范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管理,推进维修资金续筹,通过大数据分析强化精准监管,促进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将涉及小区安全的违法搭建、破坏承重结构、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等违法违规行为纳入网格化管理,建立管执联动长效机制。

(三)聚焦“提品质”,始终坚持“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更加有力地推动城市运行高效能治理。深入落实部市共建合作协议和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计划,牢牢把握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三化”联动,探索开展“道路+”“公园+”“生活圈+”工程,努力彰显城市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

一是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城市管理新范式。发布新版城市网格化管理标准。围绕城乡一体建设、城市综合管理、城市安全运行、生态环境改善、城乡住房服务等领域,以CIM底座建设为基础,加快城市精细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城市运行动态等全要素治理。推动“建筑工地管理”“房地产市场监测”“城管执法监管”“马路拉链治理”等城市治理领域数字化场景和数据看板的开发建设,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高效、协同、联动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高效处置一件事”向“高效治理一个区域”转变。

二是坚持精细化引领,塑造市容市貌新表情。对标“双最”,高标准推进绿色社区和“三美丽”建设,完成100个高品质美丽街区建设。继续创建无违建示范街镇,着力打造违建治理标杆区域,探索完善“拆、建、管、美、用”体系。聚焦建筑、滨水、街道、绿化、地下等城市“五大空间”,探索系统化治理路径,促进城市空间的复合高效利用,提升城市风貌和美学品位。加大对违规立杆、架线、设箱等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打造“线清、杆合、箱隐、景美”的全要素整治示范道路和示范片区,完成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100公里。统筹推进道路照明节能改造工作。推进路口遮阳设施建设,完成101个社区微更新和30个桥下空间品质提升点位建设,打造一批精细极致、富有温度的超大城市管理精细化典范项目。

三是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彰显城管善治新效能。指导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推动综合执法和队伍建设相关实施意见的落实落地,深化管执衔接、行刑衔接、长三角一体化等协作机制。健全执法标准规范,建立执法向立法反馈和重大疑难案件快速答疑服务机制,提升街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深化“一江一河”、长三角毗邻区域、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执法,提升生态环境、小区环境、街面环境和营商环境质量。完善城管执法对象数据库,强化分级分类监管、非现场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应用。优化诉件处置机制,加强基层执法机构标准化建设,开展执法人员岗前培训、在职普训、全员网训,全面提升队伍专业化能力和城管执法为民服务水平。

四是优化城维工作机制,营造城运顺畅新环境。建立健全“1+1+X”城维政策体系。落实“一库两计划”工作要求,逐步推进全市设施量清单落图、各类数据实时交互,稳步实现城维审批管理“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加强掘路计划统筹,按照“三年储备库、一年实施库”滚动机制,做到先入库、后实施。开展市、区两级城市体检和街镇城市体检试点工作,推进市、区、街镇级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对接和应用,发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的突破口。缜密筹办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做好活动举办、宣传推广和设立“上海奖”等成果发布工作,力争办出最高水平。持续推动“一网通办”,深化业务流程再造和数据治理,实施政务大厅标准化建设和评价模式改革。继续加强法治建设和执法监督工作。

(四)聚焦“促转型”,始终坚持“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更加有力地提升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水平。深入落实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以绿色转型为契机带动行业发展和协同高效监管,为全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有力支撑。

一是抓落地,全方位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推进建筑能耗与碳排放限额设计、超低能耗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能效提升等碳达峰行动重点工作,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建筑可再生能源专项行动。全年落实超低能耗建筑不少于200万平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开展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升级和建筑碳排放监管平台建设,监测楼宇覆盖面积达到1亿平方米。推进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所有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厂房全部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再生能源。加强绿色建筑闭环管理,加快绿色生态城区试点项目落地与经验推广,持续引导新城、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金色中环等重点发展区域争创绿色低碳项目建设示范。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应用,提升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水平。

二是抓创新,全方位推动建筑业发展新业态融合。推行BIM施工图审查和竣工模型交付试点,探索人工智能在施工图审查和设计质量管理过程中的算法和实现路径。建立基于BIM的建筑项目审批审查方式并向运维管理方向延伸,在成规模新开发区域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既有区域进行示范。扩大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建立全流程管理常态化运行机制和以执业人员为主体的工程责任保险体系。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修订工程总承包评标办法,培育总承包骨干企业。加大钢结构、组合结构等装配式体系推进力度,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加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组织召开住建领域科技大会,引导行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与标准对接,促进优势领域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和优势产业双向互动、走出国门。

三是抓改革,全方位优化建筑行业营商环境。以国家和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为契机,按照“全覆盖改革、全流程优化、全要素管控”工作要求,制定新一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顶层架构。优化一站式政务服务模式,进一步明确基于不同风险等级的分类改革举措,推进区域评估和多测合一改革,提升审批效率和服务能级。细化区级“一个中心”实体化建设运行标准,指导各区和管委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和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面接入审批管理系统,建立数据质量和项目办理督办机制,推动数字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从“能办”向“好办、快办”转变。做好改革成效的跟踪评估,加强对已出台政策文件的“立改废”,进一步增强法治保障。

四是抓重点,全方位加强建筑市场秩序监管。完善与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模式相匹配的工程建设审批流程、监管模式和项目管理体系,建立依法有序、符合国际惯例的招投标监管规则。组织实施行业资质改革,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示范区内专业技术人才资格互认,加快人才要素联动流动。加强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完善行业内各类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和应用制度,构建以全覆盖信用体系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强化劳务用工管理,将实名制管理纳入日常检查、巡查要求,实现升级版实名制管理系统在本市应用的全覆盖。加强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欠薪矛盾源头治理和过程管控,防范化解房屋建筑工程资金风险。

(五)聚焦“保安全”,始终坚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更加有力地维护城市安全平稳运行。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从严从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城市韧性。

一是进一步加强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坚决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科学精准、统筹做好行业常态化防控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实施燃气行业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市地下管线安全排查和整治工作专班,加快推进隐患管道整治攻坚,完成老旧燃气地下管道改造100公里。完善瓶装液化气统一配送和追溯体系,提升安全用气水平和应用体验。推进新城等重点区域地下管线普查,建设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平台,实现风险预判和妥善应对。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建筑行业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市建设安全专委会统筹协调和考核评价机制。压实建设单位质量安全首要责任,建立完善参建各方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推广住宅项目业主“预看房”制度。强化政府管理与市场、现场联动,完善“保险+风险管控服务”模式,实现本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和住宅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应保尽保。开展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标准编制工作。加强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类分级管控,继续开展“深基坑”“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建筑用砂”专项检查,全面开展混凝土搅拌站生产质量检查。建立消防产品联合执法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违法行为移送抄报工作机制,织密建设工程消防审验监管网络。

三是进一步加强城市平稳运行安全管理。全力抓好地下空间、高空坠物、玻璃幕墙、建筑工地和易积水小区等重点领域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本市城镇、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入推进重点场所违法违规建设专项整治。统筹推进建筑与小区、公园与绿地、道路与广场、水务系统等海绵工程建设,建成区新增55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加快“智慧应急”建设,形成应急数据“同标准”、风险管控“一张图”、指挥联动“一张网”,防范风险连锁联动。

(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立足委局,面向系统,牵动行业,服务发展”的工作定位和格局,有力带动各级党组织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积极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投身人民城市建设的火热实践,全面推动中央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一是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思想上、行动上。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第一时间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宣传宣讲、教育培训,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的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把红色资源用得更活,把场景体验做得更实,把联系群众的机制用得更好,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不断夯实全行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是进一步激发奋斗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 高质量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以及党委工作意见,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把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更好地融入中心工作,比学赶超、狠抓落实。同时,高质量完成党代表选举工作,扎实开展“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全面营造喜迎盛会、建功立业的浓厚氛围,全力抓好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切实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提高重复信访和积案化解专项工作效能,深化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持续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坚决有力巩固维护行业安全稳定局面。

三是深化完善整合融合、赋能增效的“一盘棋”工作格局。在巩固党建引领重大任务落实和党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两项机制的基础上,持续深化联组学习、联合培养、联动资源、联手攻坚等“整合融合”工作模式,探索完善党建引领、赋能创新、协同联动的新办法、新路子、新举措,聚焦超大城市建设和治理面临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聚焦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瓶颈和短板弱项,找准更多“联结点”,最大限度地汇聚系统行业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探索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模式,推动建立党建联盟平台,支持社会组织围绕行业发展补短板、锻长板,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日常管理,持续提升党建工作能力。

四是着力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超大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干部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第一标准,抓好“关键少数”示范引领,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水平。坚持重实干重实绩导向,完善自上而下的专项调研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推荐发现机制。坚持多场景多岗位复合培养,推动优秀干部交流成为常态,引导年轻干部在火热一线经受锻炼,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发布实施《建设交通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大高质量专技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五是全面夯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化“建设先锋”创建工作,优化整合组织生活开放点、精品党课等党内教育资源,从严从实抓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持续推动各级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精心组织面向系统行业的重大主题宣传。深化“四责协同”机制,坚持在思想认识、政策导向、责任目标、方法举措上协同,在全覆盖、强问责上持续用劲使力,层层夯实主体责任。优化党委政治巡察制度,持续开展巡察“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效。开展“五个过硬”“模范机关”创建。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弹回潮,持续为基层减负增能。

同时,继续加强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法律制度建设。健全政府立法与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评估工作,增强政府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开展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和问责,持续完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做好法治宣传和培训。

020-88888888

平台注册入口